年夜饭按“套”卖是商家的套路吗?
商家能抓住春节的消费窗口赚得合理的收益,消费者也能够享受到称心如意的服务,是社会的共同追求。
”
文 | 凡宜
临近除夕,年夜饭预订已经接近尾声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走访北京、山东等地20多家餐馆发现,今年年夜饭预订比前两年火爆不少,然而,年夜饭预订火爆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,如限时消费、限定最低消费、订金不退等,让不少消费者颇感无奈。
春节临近,人力成本上升,食材价格也有所上涨,“年夜饭”价格一般要高于平时的餐饮消费水平,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,社会对此也有预期。但“年夜饭消费”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关注,并不只是价格的问题,部分也是因为一些霸王条款趁机抬头,放大了消费者的不适和不满。
早在2014年,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就曾联合颁布《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明确规定“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”,餐饮企业若违反规定,将面临最高3万元的罚款。但从现实来看,在年夜饭这样的特殊消费节点,设置最低消费,或者只提供固定价格套餐的变相低消现象,仍然时有发生。
必须承认,该现象背后有很多客观原因。比如,在业内人士看来,“年夜饭”普遍套餐化,除了商家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,也与方便餐馆的备货和后厨备料有直接关系。这样的初衷不是不能理解,但它在客观上影响到了消费者的选择权,给一些消费者带来不便,并有变相低消的嫌疑。
对此,其实可以有一些平衡的做法。比如,即便“套餐化”成为年夜饭的主流,但餐馆能不能留出部分“自主点餐”桌面,供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在预订时拥有更多选择?另外,当前不少地方发放了餐饮消费券,能不能针对性鼓励一些餐饮商家提供更多元的年夜饭服务?这需要餐饮行业和消费政策加以探索,也有赖于监管部门更有力的引导。
像最直接的一点,商家对“年夜饭”全部采取固定价格的套餐,是否直接违背了“餐饮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”的禁令,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准确的解析,让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心中有数。
“年夜饭消费”的另一个痛点就是消费标准的不透明。像一些餐馆的包间可能要临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,但往往在消费者咨询或者是消费前未能及时告知,这同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。对这样明显有套路化嫌疑的操作,监管部门就该给出明确的规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知情权方面,当前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情况也愈发增多,尤其在年夜饭这个大家都格外看重的时刻,是否使用预制菜,商家也不妨及时告知消费者,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。
客观来说,春节期间,不只是餐饮行业,很多领域的消费其实都会表现出一些价格的浮动、服务的变动,这背后既有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在发挥作用,也有一些约定成俗的惯例,社会对此亦有一定的接受度。只要不是明显的霸王条款和消费套路,舆论对此也不必过分苛责。
总体上,商家能抓住春节的消费窗口赚得合理的收益,消费者也能够享受到称心如意的服务,是社会的共同追求,也是“年夜饭经济”可以持续、壮大的关键。说到底,经营者应当在年夜饭营收与维护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才能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。
编辑|李勤余
排版|甘琼芳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推荐阅读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